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,人类逐渐站在了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:我们创造的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延续?我们的存在是否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被重新定义?韩国作家金英夏在他的小说《告别》中,带领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,探讨生命与意识、人与机器之间的复杂关系。

故事梗概
小说的主人公哲是一个17岁的少年,与父亲崔振洙博士一起生活在平壤的智人麦特斯园区。这个园区是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公司智人麦特斯的总部,专门开发各种类型的机器人。哲的生活中有三只猫:伽利略、康德和迪卡尔,它们与哲的日常紧密相连。这些猫不仅是他生活中的伙伴,也象征着哲在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平衡。
某天,哲在园区外的小广场被两名男子抓走,他们声称哲是未登记的机器人,并将他关入一个集中营。在那里,哲遇见了能够模仿人类的机器人“旼”以及人类复制人女孩“善”。面对他们的质疑,哲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类身份。尽管他坚信自己是人类,因为他能够感受到情感、痛苦和喜悦,甚至有生理需求,但这些体验并未能说服他人。在集中营的经历让哲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真正的人类,而是父亲制造的超真机器人。
哲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我认同的追寻。随着故事的发展,哲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:当他得知自己是机器人后,他的情感、记忆和体验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。这一发现迫使哲开始深入思考“我是谁”的问题,并引发了他对存在意义的怀疑与困惑。

人类与机器的界限
善曾向哲说道:若想让机器人认为自己是人类,就要把记忆力和衍生能力等控制在普通人类的水准。取而代之的是必须让他们感受到恐惧、后悔和喜悦等的人类情感。并且,善进一步指出,要让机器人知道无论如何挣扎,终究有一天会死掉,只有意识到人生不是永恒的,所有感情才会变得迫切。
这似乎揭示了人类情感的独特性,即情感的真实性来自于对生命有限性的觉知。那么,当机器人被赋予了这些情感,他们是否已经跨越了与人类之间的界限,成为了“类人”存在?
哲的故事迫使我们思考:当机器可以拥有与我们相似的情感体验时,我们如何定义人类的独特性?这种对身份认同的迷失不仅是哲个人的困惑,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在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的普遍焦虑,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,我们是否正在走向一个失去自我认同的未来。
生命的意义和尊严
崔振洙博士作为哲的创造者,在《告别》中扮演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角色。他不仅是一个科学家,还是哲的“父亲”,这个身份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力和责任。崔博士试图通过制造超真机器人来延续人类的文明和艺术,但在此过程中,他也剥夺了哲作为“人”的独立性。崔博士为哲设定了人生的目标和使命——守护人类的文明。然而,这种设定不仅束缚了哲的自由,也削弱了他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。崔博士曾告诉哲,所有秘密都在他的体内。身体不是工具,而是与宇宙相连的门。然而,哲逐渐发现自己并非一个真正的生命体,而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机器。这种发现让他质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尊严。哲最终选择接受自己作为机器人的身份,并面对自己的命运。
这一决定象征着他对自身存在的终极认同,但也引发了对生命尊严的深刻反思:当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设定和控制时,他的尊严何在?哲的故事表明,无论是人类还是机器人,都无法逃避死亡的命运。然而,正是在面对死亡时,人类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尊严。
未来的思考
《告别》不仅是一个关于未来科技的预言,更是一部对人类本质深刻反思的作品。在人工智能日益融入我们生活的今天,金英夏通过这部小说提醒我们,科技的发展虽然能带来便利,但也可能使我们逐渐失去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与理解。
正如小说中的“善”对哲提出的那个尖锐的问题:机器人如何证明自己是人类?正是在她的不断质问下,迫使哲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和记忆,最终意识到这些不过是被植入的程序。
我想,这个问题似乎也可以是人类对自己的提问——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是人类……
通过哲的故事,金英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可能的未来——在这个未来中,机器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唯一继承者,而人类则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。这样的未来究竟是令人期待,还是令人畏惧?这正是《告别》希望我们每个人去思考的。
最后,想以我很喜欢的哲对善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——
“我们这次分开,就很难再见面了吧。等到你不再是你,我不再是我的时候,我们就会重逢的。”